找到相关内容62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宗教概说》(2)

    人可以通过《圣经》直接与上帝交通。   即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。   弥赛亚,原译为“受膏者”、“受上帝祝福的人”。古以色列人的领袖就职时要举行一个仪式,由大祭司代表上帝将橄榄油敷在他的前额上,表示上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5551952.html
  • 大相国寺法语(1)

    僧等,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。礼佛主要在诚敬,故行观想或念诵,则视个人修持而异,并无定规。  4、拜佛时,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,以免踩到海青,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,不可翘起,如此才合乎礼仪。动作...时,依然要拜三拜。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,不要在大路旁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,遇师即顶礼,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,有失庄严、端正。合掌问讯时要双手,如果手中持物,以鞠躬示礼即可,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0352109.html
  • 浅论华夏俗世妇女的观世音信仰──兼论这位菩萨的性别问题

    明示妇女祈求子嗣之时要“礼拜供养”这位菩萨,而非如〈光世音菩萨普门品〉那样交代一句“归(命)光世音”便算。是以大家从此既乐得读《妙法莲华经》,其〈普门品〉也独立而成别生经。是以如今《观世音经》可以在任何...

    曹仕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3552290.html
  • 《华严经》、华严宗与禅宗思想(1)

    时要运用联系的眼光,有着不可否定的审美感悟价值。   4.六相圆融   诠明无尽缘起的是十玄无碍,而进一步论证十玄无碍者是六相圆融,十玄、六相共同构成了华严宗的根本教义。十玄说从各种角度说明诸法相即相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1852653.html
  • 地藏王菩萨本迹因缘

    时要想起地狱苦。这不仅是为的惊惕自己,免得放逸,并且有很大很深的道理!佛法大机大用在此﹗因为六道众生,无量世以来,都作过我们的父母,都正在受苦,尤其正在地狱中挣扎着,惨!惨!惨!都在呼你名字,叫你救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0352762.html
  • 读诗说禅坐

    切勿理静坐时要万缘放下,一心学习,虽杂念纷飞,只不去理会它,也不去厌舍它,一昧做我的调息或调心功夫,杂念旋收旋散,旋散旋收,久久自能逐步定静。又在静坐时,两日合闭,尚可使不见外物,但外界的音响,刺激两耳...

    慧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1353539.html
  • 《生命的终极关怀》之临终关怀(2)

    告知临终病人,他正在接近死亡,告知时要尽可能安静、仁慈和善巧。大部分临终者都知道自己即将去世,他们从别人对他注意力的改变、不同的对待方式、讲话音量的降低、亲戚的泪水、家人紧绷的脸等等,意识到自己已...

    释信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61654043.html
  • 从佛学角度讲:人类的战争(刀兵劫)是怎么产生的!

    出社会做事业也要杀生请客。到四十岁、五十岁做寿时要杀生。一年四季过年过节,三月清明,五月端午、七月中元,九月重阳,多要杀生祭拜。忽然间客人来了亦要杀生飨客。有病时候吃不下去就要杀生换换口味,病好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84854173.html
  • 驻相与阻抗——精神分析学心理治疗与禅宗参悟的异曲同工

    境界也就了了可明,不会拘于形色而生惑。   因而,禅宗告诉弟子修行时要“不住相”,是说要以不执著的无住之心去修行,去实践佛教的种种法门。应该不在事物的具体相状上生出执心,不应该在事物的音声、味道、...

    张天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44354507.html
  • 正法与菩提分法的实践

    四?谓身身观念处、受、心、法法观念处。如是比丘!于此四念处修习满足,精勤方便、正念、正知,应当学。(《杂阿含经》六○六经)  对此四念住必须修习满足,修习时要“就身体观察身体”、“就感受观察感受”、“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2554806.html